互联网保险 三思而行
阅读 · 发布日期 2018-11-02 14:48 · bladmin我国互联网保险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,取得的成绩可谓是有目共睹,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许多突出问题和深层次矛盾,尤其是2016年以来,互联网保险的发展出现了较大的“跌宕起伏”。于是,有人困惑,也有人疑惑,更有人批评,甚至是指责。但殊不知,任何一个新生事物的成长都会面临“跌宕起伏”,甚至是“磕磕碰碰”,这既是成长的代价,更是发展的必然。
2018年可能成为我国互联网保险发展的一个“关口”,或是一个“转折”,因此,“今非昔比”既是状态,更应是心态。在这个历史背景下,互联网保险最需要的是“三思而后行”,不仅是回顾历史的反思与总结,更是面向未来的清晰与坚定。
回顾历史,我国互联网保险在推动保险业务管理系统改革、创新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和独特的作用,可以用三句话概括,一是异军突起,作用显著。作为一种新生力量,互联网保险不仅是提高了效率,更创造了可能,解决了许多发展、改革和服务中的“瓶颈”和“最后一公里”问题,推动了行业的创新与进步,可谓是作用显著,功不可没。二是各美其美,相得益彰。在互联网保险的发展过程中,不仅有传统的保险企业,也有互联网保险企业。不仅有保险企业,也有互联网保险科技企业,还有互联网科创企业。他们相互协同,交相辉映,取长补短,共同创新。三是科技赋能,重塑保险。互联网保险最大贡献在于科技赋能,通过对时空的再认识与利用,变不可能为现实,不仅是结构性降低了运营成本,更解决了经营过程中的风险、信用和效率等难题,实现了商业模式的迭代,同时,实现了碎片化和场景化的创新。
互联网保险面临自我迭代的挑战,这种挑战,不单是技术,也不仅是商业,而是思想、理论、理念与文化。因为,离开理论的实践,注定是盲目的实践。因为,一支没有文化的军队,注定是要打败战的。互联网保险是要探索一条“前无古人”的路,没有“前车之鉴”,靠什么指引方向,靠理论,靠文化。要做到这一点,就需要不断地反思,正如孔子在听说季文子每每做事均“三思而后行”时说:再,斯可矣,讲的是借鉴以往的重要。无论是“思”,还是“再”,其本质均是“省”,因此,古人说:吾日三省吾身。在互联网保险的发展过程中,尤其需要不断地回顾、反思和检讨,需要不断的“三思”和“三省”,继而问道于心,明心见性,且行且珍惜。
作为一种互联网平台,流量肯定是“意义非凡”,因为,得流量者,得天下。作为一家公司,故事很重要,投资者买的就是“故事”。作为一个创业团队,资本更是重要,没有了资本青睐,再好的理想抱负,也只能是想想而已。虽然流量、故事和资本都重要,而且很重要,但它们肯定不是互联网保险的根本和全部。互联网保险最重要的是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,提高效率,创造可能,而更重要的是为客户创造价值,福祉行业和社会。
这些年,互联网保险,特别是互联网车险业务管理系统,“井喷式”发展是它,“塌陷式”下滑也是它,让外人看的是“一头雾水”,局中人则“心知肚明”。从表面上看,都是“15%”惹的祸,但从根本上讲,仍是跳不出“掩耳盗铃”和“自欺欺人”的局限,忘记了心存敬畏是做人做事的根本道理。
明白大道理并不难,难的是知行合一,难的是先后顺序。传统文化中有“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”的智慧,讲的是先人后己,成人达己。无论是保险,还是互联网保险,都面临这个问题,即是先成人,还是先达己。许多时候,人们更多地是想“达己”,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,欲速不达。佛家讲:渡人渡己。把别人渡到了彼岸,蓦然回首,你已然在彼岸。互联网保险的发展最需要的就是这种智慧,而最缺的也是这种智慧。
互联网发展到了今天,尤其是在商业领域的应用,发挥的作用,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,并形成了独特的“商业模式”,但其中的许多做法,仍有待时间检验。但就互联网保险而言,则“又当别论”,作为一种金融制度安排,保险具有很强的特殊性,因此,不能简单地“拥抱”互联网,可以肯定:不是所有互联网的“成功经验”均适合互联网保险经营,这就是古人讲“南橘北枳”的道理。面对互联网,保险需要“知己知彼”,需要“因地制宜”,更要清晰并坚守自我。最重要的是不能照搬照抄,更不能盲目跟风,赶时髦,要有所取舍,扬长避短,为我所用,定义并打造互联网保险的技术和商业模式。
在互联网保险的发展过程中,往往容易陷入互联网行业的“集体亢奋”状态。“亢奋”不是一件坏事,做事业,尤其是做一番前无古人的大事业,热情和激情均是必不可少的。但保险是一种平滑机制,不能太“跌宕起伏”,更不能“心惊肉跳”。因此,“淡定”很重要。保险需要日积月累,不能太“急功近利”,更懂得“敬畏时间”。因此,“定力”很重要。同时,要记得:能够成就大事业的重要前提是“不忘初心”,做互联网保险,最重要的是不能忘记“我是谁”。互联网保险,“互联网”是形容词,“保险”是主语,因此,互联网保险还是保险,切莫“数典忘祖”。
射悻合同的特征决定了保险具有一定“虚”的成分,而互联网的“虚”是不言而喻的,两个“虚”相遇,决定了互联网保险注定要面对一场虚实观的挑战。无论是保险,还是商业,信用均是基础、灵魂和命根子。要知道:虚则不实,不实则不信,因此,如何将互联网保险做“实”,无疑是一个难题,但又是无法回避的。都说只要思想不滑坡,办法总是比困难多,因此,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是基础,是关键,清晰、坚定并践行正确的互联网保险虚实观是重要路径。韩非子曾经说过:存亡在虚实,不在众寡。这句话,对盲目地沉迷于“流量”的人们无疑是一副清醒剂,更是给了互联网保险虚实观以启迪。做互联网保险的人应明白:做实难,做实也不难,难的是“诚实心意”。
互联网保险的基本属性决定了科技,尤其是科技创新能力至关重要,因此,加大投入也就势在必行。但问题的关键不是要不要投入,而是如何投入,回答如何投入的前提是回答为什么投入。当下让人有点忧心忡忡的是: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,“烧钱”成为了一种流行,甚至是时髦。在老百姓看来,钱,是不能拿来“烧”的,太可惜了,也犯法。钱,是用来花的,花钱过日子。“烧钱”,那是“烧”给死人的。咋一听,有点“风马牛不相及”,仔细想想,个中道理,似乎也相通。
科技创新的本质是提高效率,创造价值。风险投资的本意是为了通过一种制度安排,有效分散风险,激励创新探索,为社会创造价值。但任何事情均有个度,“度”的这边是鼓励探索,“度”的那边是纵容盲目,甚至“居心叵测”。因此,要高度关注社会层面的科技创新总绩效问题,科学和理性应当成为社会创新文化的重要内涵。
创新和创业都不容易。正是不易,更要心存敬畏,不能任性。不是有句话说:出来混,都是要还的。创业者更要有一份清醒,有的时候,你烧的不仅是投资者的钱,还有自己的大好时光和机会。
互联网保险是需要发展,但更需要理性发展;业务需要增长,但必须是有益增长,而不是有害增长。任何时代,总有些人比较任性,但这种“任性”的后果往往是要社会和行业买单的,因此,发展互联网保险中介核心业务管理系统,作为个体,切莫“不管不顾”,作为行业,对少数人的“不管不顾”,不能视而不见,听之任之。
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,所有的进化,包括了技术、制度和社会,乃至大千世界,均遵循着遗传、突变和选择的规律,互联网保险也不可能例外。发展互联网保险,首先,是把握根本,即回答并坚守保险的根本,解决好“传承”问题。其次,是善于创新,即实现创新发展,特别是本质创新,解决好“突变”问题。第三,是不忘初心,即要做到万变不离其宗,取舍自如,这种“选择”的本质是道法自然。
互联网保险是个新概念,发展互联网保险更需要传统文化的滋养。中国古人说:人能弘道,非到弘人。在互联网保险的发展过程中,“主语”是人,包括企业、行业和客户,即是靠人去弘互联网的道,而不是由互联网来弘人,这个“道”就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更好地为客户提供服务,为社会创造福祉,为行业谋求发展。就互联网保险公估业务管理系统而言,什么是自己的“道”,真的要好好想想,切莫辜负时代。
要“弘道”,关键是要“厚德”,“厚德”方可“载物”。要“弘道”,更需要“行深”,“行深”才能“致远”。面向未来,中国保险业,也包括互联网保险可谓是:任重道远。走好未来的路,远见卓识,开疆拓土固然重要,但集体共识,克己复礼,厚德载物,道行天下更重要。
- 上一篇:对互联网财险发展的浅思
- 下一篇:保险中介业务管理系统